小時候的夢想,就是要前進 NASA,尤其是處在強者頂端的噴射推進實驗室。真的,在台灣呆久了,人也變呆了。當我國小的玩伴現在正在 NASA當個 Engineer時,我卻在為了一支針筒申覆。
不管如何,到了美國,除了Air and Space Museum外,還是要去到 NASA才行。
在場內我沒拍什麼照片,到是拿了一堆紀念品。
和參考文件,
NASA,火星和太陽
還有免費的 Curiosity模型可以拿。
可以縫在衣服上的 MAVEN臂章。
不管如何,到了美國,除了Air and Space Museum外,還是要去到 NASA才行。
為了 MAVEN,它辦的活動有:
1) 分組教育區,有三站,一是用氣球教你地球、火星、月亮的相對大小;一是用不同顏色的軟糖,教你火星上的大氣組成;最後是用磁鐵,教你火星為什麼只有薄薄的大氣,以及原來有的水為什麼不見了。
2) 演講,由參加MAVEN計畫的核心人物講解MAVEN主要的工作。
3) 手做彗星(好像和MAVEN無關)
4) Science on a sphere的火星專題。
在場內我沒拍什麼照片,到是拿了一堆紀念品。
和參考文件,
NASA,火星和太陽
還有免費的 Curiosity模型可以拿。
可以縫在衣服上的 MAVEN臂章。
其實這個 Visitor center還有另一個常態展示區,展示一些太空知識,包括兩年後要升空取代哈柏的新太空望遠鏡。
真好!還想再來。
PS(update 20141001):事後才知道,在MAVEN之後,連印度的衛星也成功的進入了火星軌道,而且還創下3個世界紀錄:有史以來最便宜的行星探測計畫 (雖然是美國MAVEN的1/10,但仍舊花了740億鎂,是美國 NIH年度預算的 2倍多);第一次就上手行星探測計畫;以及第一個到火星的亞洲國家衛星。
PS(update 20141114):最近,歐洲的衛星,在十多年的旅程後,終於站上了彗星,有教授撰文寫到"探訪彗星的十年孤寂",其實不只彗星吧,連一般的太空任務、都巿計畫,甚到最近 DC的國家博物館擴建計畫,都是一樣的,沒有十年,二十年根本不會有結果。我們的眼光有多少,政客的眼光又在那裏?另外,我在場看到,NASA不只有最前端的科學家,他們有員工是"正職"、"專門"做教育的,可以看到美國之所以強,是因為把教育擺在看得見的地方。這種投資是不會有"看得到"、"可供評鑑"、"有錢賺"的成果。不過,真的,教育才是重點。
真好!還想再來。
PS(update 20141001):事後才知道,在MAVEN之後,連印度的衛星也成功的進入了火星軌道,而且還創下3個世界紀錄:有史以來最便宜的行星探測計畫 (雖然是美國MAVEN的1/10,但仍舊花了740億鎂,是美國 NIH年度預算的 2倍多);第一次就上手行星探測計畫;以及第一個到火星的亞洲國家衛星。
PS(update 20141114):最近,歐洲的衛星,在十多年的旅程後,終於站上了彗星,有教授撰文寫到"探訪彗星的十年孤寂",其實不只彗星吧,連一般的太空任務、都巿計畫,甚到最近 DC的國家博物館擴建計畫,都是一樣的,沒有十年,二十年根本不會有結果。我們的眼光有多少,政客的眼光又在那裏?另外,我在場看到,NASA不只有最前端的科學家,他們有員工是"正職"、"專門"做教育的,可以看到美國之所以強,是因為把教育擺在看得見的地方。這種投資是不會有"看得到"、"可供評鑑"、"有錢賺"的成果。不過,真的,教育才是重點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